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那句震撼人心的豪言“犯我强汉者,虽远必诛!”,但你是否知道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呢?
这句霸气侧漏的话语出自西汉时期一位名叫陈汤的大将之口,他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。陈汤在与匈奴交战后,将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写进了上奏皇帝的奏疏之中。正是因为他的一次重要战役,西汉结束了与匈奴长达百年的纷争,边疆由此迎来了几十年的平静与安宁。
如此英勇无畏的将领,为什么在史书上并未与卫青、霍去病等赫赫有名的将军们齐名呢?这不得不提及他那颇为坎坷曲折的政治道路。
陈汤原本只是一个贫穷的书生,除了口才了得,几乎没有其他谋生技能。在乡间,他靠着一张嘴到处借钱不还,因而被乡亲们戏称为“老赖”。虽然他勤奋读书,学识颇丰,但当时汉朝实行察举制,注重品德而非单纯才华,这种“有才无德”的形象使他难以被朝廷选拔。
展开剩余75%眼见在故乡混不下去,陈汤决定前往长安寻找出路,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。凭借口才和学识,他成功谋得太官献食丞一职,负责管理各地进献的贡品。虽然职位不高,却使他得以与朝中权贵们建立联系。很快,他获得富平侯张勃的赏识,并被举荐给朝廷。
正当陈汤满心期待升迁时,父亲突然去世,让他陷入两难:若回乡奔丧,恐错失升官良机;若不回去,又怕被人告发。最终,他选择掩饰丧事,甚至禁止身边人提及,赌上一把升迁的希望。
然而,孝道在西汉被视为最高美德,隐瞒丧事的行为很快被揭发。朝廷因此弹劾他,陈汤被罢官,政治生涯受到重创。
尽管如此,陈汤的朋友多且有力,不久后他再次受到推荐。这一次,他决定放弃文职,离开长安,转而投身军旅,赴西域都护府担任校尉,开始驰骋沙场。
当时西汉与匈奴的争斗愈演愈烈,朝廷设立了西域都护府,将西域诸多小国纳入汉朝势力范围,形成了防线上的重要前哨,略占优势。
匈奴内部却因呼韩邪单于与其兄弟郅支单于的争斗而削弱。呼韩邪单于战败投降汉朝,与汉联手对抗兄弟。郅支单于见势不妙,逃往西域,一边吞并小国,一边向汉朝示威挑衅。
陈汤深入西域,洞察形势,认定郅支单于正是他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。为了抓住战机,他选择了极为冒险的“矫制”手段——假传圣旨起兵。
“矫制”在当时是极其严重的罪行,视其影响严重程度,有可能被腰斩,或罚没财产。然而,宣帝时期已有多位将领通过矫制起兵抗击匈奴,最终获得封赏,留下成功先例。
受此激励,陈汤与大将甘延寿决定仿效,迅速出兵。仅用两天便斩杀郅支单于,斩获王室贵族千余人首级,俘虏匈奴战士逾千。
战后上奏,陈汤在奏疏结尾写下那句传世名言:“……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,以示万里,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
这场战功显赫却又冒犯皇命的“矫制”行为,引发朝堂内外激烈争议。陈汤原以为凯旋回朝必获嘉奖,没想到却被宦官石显和丞相匡衡陷害,途中被逮捕入狱。
幸好宗室成员刘向不忍,撰写情真意切的奏文感动汉元帝,最终赦免了陈汤与甘延寿的矫制罪责。甘延寿被封义成侯,陈汤则获爵关内侯,二人终于得到认可。
然而,汉元帝去世,汉成帝继位后,匡衡再次针对陈汤,指控他贪污受贿,将刚获射声校尉职务的他免职。陈汤虽保留关内侯爵,却失去实权,沦为无官无职的富翁,心中极为焦躁。
命运多舛的陈汤,因激进谏言屡遭打击,最终被皇帝夺爵,沦为普通士兵。
恰逢西域国舅王凤镇守西域遭遇乌孙军队入侵,陈汤提出妙计,使王凤不动一兵一卒便令乌孙撤退,重新受到重用。
尽管重新回到政坛,陈汤仍旧遭受小人陷害,被免职流放安定,直到汉哀帝即位,他才获准回长安养老。
陈汤一生志在凭实力封侯,然而命运多舛,始终未能如愿,晚年境遇凄凉,令人倍感唏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,可米隆配资,银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