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潼关失守那一刻,不只是一个阵亡的问题,而是千万人命运的崩塌。
如果哥舒翰再撑10天,安史的乱局就不会演成人间炼狱。
展开剩余93%哥舒翰站在潼关的时候,没人敢妄动一步安禄山叛军兵临潼关,是在天宝十五载六月初。这一年,洛阳刚丢,玄宗南逃,郭子仪、李光弼等援军还没到。
整个中原乱成一锅粥,唯独潼关还稳着。
哥舒翰守在那儿,不靠运气。他几十年边疆打仗,跟吐蕃、回鹘打惯了,骑兵怎么调,箭塔怎么布,哪里是粮道,哪里能伏兵,他心里门清。
这一仗,他不是不懂怎么打,而是懂太多了,知道不能硬拼。
潼关是什么地方?山崖夹河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
唐朝几百年都靠这口“锁”护着关中。不只玄宗看重它,整个西北都靠它顶着。
那时他手上有多少兵?史书记八万,有说二十万,其实是上下估法不同。实兵肯定不满二十万,战斗力不一致,但也不是一盘散沙。守得住。
问题就卡在玄宗那封密旨上。
玄宗在成都写信催他出战,理由也简单,说现在人心惶惶,若你出战一胜,可振军威,稳人心。
哥舒翰看完信,整整坐了两天不说话。他知道,玄宗不是不懂,而是怕。
这一仗要输了,不只是潼关破,长安也保不住。
他犹豫,他想请郭子仪配合,他想再等几日看看叛军粮道是否断线,可等不了。
朝廷派了监察御史崔圆、杨济来催。他们一句话:若再不出兵,便视为违命。
他服软了,他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行,半边脸有点歪,说话也不利索,管军都靠田良丘,但他懂,他是背锅的人。
潼关外头,安禄山这边正调集兵马。史书上说,真正发动冲锋的是崔乾祐,手底下带着轻兵,先绕到潼关侧面,点了山火,烧烟冲阵,正面才推进。
哥舒翰的阵线本来是硬抗不退,结果火一起,侧后被袭,兵线乱了。
最致命的是,指挥断了。
史书记:“兵众惊乱,或自相践踏。”前线士兵开始后撤,山道上尸体横七竖八,兵器散了一地,根本收不住。
潼关没守住,哥舒翰的人几万人,能跑回来的,不到一成。
那天潼关河边,浮尸压水,河水都变色了。
出战那天,是他最该装聋作哑的时候六月十七日,唐军从潼关开出。哥舒翰本人没动,是田良丘、范阳将骆元光带着主力往灵宝方向推进。
这是一步死棋,不是战术问题,是时间点太差。
安禄山的兵刚攻下洛阳,正处在气头上,唐军要是守住潼关,他们根本无法继续西进,兵线拉得太长,后勤吃不消。
问题就在这儿,哥舒翰出兵,等于把潼关后门打开了。
灵宝那场仗打得很快。刚开始唐军还有阵型,等到崔乾祐部绕后袭营,潼关方向烟起火爆,唐军根本不知敌军何时绕过去的。
战线崩盘后,没人顾得上指挥。田良丘失踪,有人说战死,有人说逃跑,范阳部全军覆没。唐军从灵宝撤回,回不了潼关。
哥舒翰接到消息,是在潼关东门下。当时潼关城内已有叛军密探带人摸哨,守城士兵开始动摇。他知道完了。
他本想死守潼关。可士兵都散了。连夜突围,几万人只跑出万余,过黄河时太仓促,船翻、兵溺,更多的是互踩而亡。
史书上没细说溃退细节,但唐人笔记《旧闻》记载:潼关战后十日,黄河水岸飘浮死尸,三日不能清理。
唐军败退以后,长安防线直接洞穿。十日不到,潼关—洛阳之间一线全破,安禄山军兵不血刃直取长安。
而这一切,其实完全可以避免。
哥舒翰明白守潼关是死守,哪怕是拖,也能拖十日八日。
安军强攻不下,不是没这个可能。崔乾祐也不是名将,打潼关靠的是绕后偷袭。防住侧翼,封锁三日,长安援军就到了。
可问题是——哥舒翰太听命了。
他那一战的失败,伤的不只是唐军,更是士气和信任。
朝中许多官员都说他失职,甚至有言称他通敌。其实他没有。他从头到尾都在硬扛。但没扛住而已。
后来的事更让人唏嘘。
唐军退回陕州后,郭子仪、李光弼集结兵力,从灵武开始反攻。若潼关没失,反攻线就能提前一个月形成。
而正是这一个月,安禄山军队席卷关中,造成大量平民死亡。
当时的记录记载:“白骨盈野,三百里不见人烟。”
从洛阳到长安,百姓死于兵火者不可计数。
哥舒翰这一退,不只是战术问题,是全局节奏塌了。唐军后来收复失地,也用了两年时间。
历史没有如果,可这场战役中,“如果”两个字,沉得太重。
如果那天不出兵,如果他死守潼关10天,安禄山的推进线断裂,百姓不会在七月看见长安焚烧。
玄宗不会仓皇入蜀,杨贵妃也不会死于马嵬坡。
可惜,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七日,潼关开门出兵。那一天,是命运最后一个支点。
只要不出关,安禄山那一口气就憋不住潼关到底多难攻?历朝历代都绕着走。魏晋南北朝以来,这地方就靠天险吃饭。
两山夹一河,敌军挤不进去,骑兵没速度,弓弩打不上去。
只要守着不动,敌军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哥舒翰当年也不是没守过,他打吐蕃时,西域那些部族根本啃不下来他那防线,他明白这地方怎么用。
安禄山打到潼关时,其实已经快虚了。
他从范阳起兵,一路打下洛阳,拉起数十万兵力,光后勤就已经吃不消。
郭子仪后来在奏章里写:安军主力有虚张声势之嫌,士卒饥困,武器不整。意思很简单,他们撑不了多久。
如果哥舒翰咬牙撑10天——只是10天,安军粮草断线、骑兵乏力,那时郭子仪与李光弼的援军正从北路赶来,合兵夹击才是正解。
最怕的不是敌军强,是自己乱。
哥舒翰那边,虽然兵不算新,但毕竟占着天险。
两山之间的关道不是骑兵冲锋的地形,敌军只能靠轻步兵爬山绕后,而哥舒翰当时布防清楚,东面田良丘,西面骆元光,还有城中火器、投石机。
出问题是从兵心开始的。
兵心乱,不是因为敌人,而是朝命逼他动。
他本来可以不出战,但玄宗密旨一下来,“不出即违旨”,他动不了了。
再看叛军这边,崔乾祐带的兵是轻装先头部队,本没料到能正面打穿,只是想扰乱一下。谁也没想到,唐军主动开门迎战,这下正中下怀。
所以这不是一场输在战术上的仗,是输在节奏上。
敌人虚,己方急;敌人等死,己方却先冲。
局面彻底倒转。
如果哥舒翰等得住,按正常部署,潼关能守三十日以上。前线粮草按西北调配安排,本来够撑半月,再加民夫征粮,可以加七日。只要不打,一切都稳。
可惜没人给他这个时间。
崔圆、杨济两人从成都来,说的话不重,压力却顶头盖脸。朝廷不是没顾虑,只是怕长安动摇。玄宗怕长安百姓逃散,才让哥舒翰出战给个“胜面”鼓人心。
问题是——人心不是靠赌博赢来的。
赌输了,就全线塌。
这10天如果守住,至少有五件事不会发生:
长安不会在七月被攻破,玄宗不会逃入蜀中,杨贵妃不会死在马嵬坡,安军不会得以休整西进,数百万百姓不会死于乱军之手。
这不是推论,是《旧唐书》明确记载的“潼关失,京师崩”,不是比喻,是事实。
10天之后,中国历史可能改写潼关没守住,一切全变了,唐玄宗逃入四川,肃宗在灵武即位。
大唐朝廷直接裂成两段,国家核心短时间内空转。
这一系列后果,全从潼关那一战开始。
历史很清楚地记下:哥舒翰兵败潼关,安军顺势直入关中,长安沦陷,唐军再无像样防线。
可若潼关守住——不是一年,也不是一月,只要10天,事情的转头就来了。
一来郭子仪不会晚到,他六月十日就从北线出兵,十五日走到华阴南面,潼关不丢,他能绕后袭敌。
李光弼兵团则在蒲坂集结,也已接近前线。
哥舒翰若不退,三路军合围安军,是可以打赢的。
叛军也会乱,安禄山手下兵来自范阳、洛阳、邺城,南下千里,人心不稳。
史书记崔乾祐军中“有怨军,夜扰不止”,意思是士卒想家、想粮,纪律崩。只要攻不下来,军心涣散是迟早。
安军那边南下太快,一旦失利,后线空虚,郭子仪反攻可直取东京。
加上玄宗不会逃,国家核心不会断线。
安禄山那一波攻势,只在气势上强,真让他拖下去,他吃不消。哥舒翰守10天,就是给玄宗留命的关键。
百姓也不会死那么多,这场战乱造成的死亡数字,在后世估算里最保守也上千万,最多三千六百万,这千万人中,潼关到长安段的百姓死伤占了大头。
因为这条路是主攻线,叛军所过之处,村落成灰。
如果潼关守住,安军寸步难行,不会深入中原。
所以说,哥舒翰若死守10天,不是换来“某场小胜”,而是扭住整场乱局的咽喉。
史书后来写:潼关之败,非兵力之败,乃令断之败。唐军本可一战定胜,却命断潼关之前。
哥舒翰也明白,史官不会饶他。他兵败后被俘,被送到洛阳,后来死于囚车之中,走得很惨。
可他留下的伤口,不在朝廷,而在人间。
那10天,是他最能改写历史的10天。
参考来源: 1. 《旧唐书·哥舒翰传》《旧唐书·肃宗纪》 2. 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二百一十七、二百一十八发布于:河南省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,可米隆配资,银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