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信佛,但佛陀自己又该信谁呢?
自心自悟,自伞自渡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岛屿,无需依赖他人,你可以依止自己。
释迦牟尼来到一个名为逝多林的地方,见地上不够洁净,便立即拿起扫帚,准备清扫。此时,佛祖的弟子舍利子、大目犍连、大迦叶和阿难陀等闻讯赶来,见佛祖亲自扫地,纷纷效仿,一同清扫。扫毕,佛祖与众弟子一同来到食堂,落座后,佛祖开示道:“扫地至少有五种益处:一能令自心更加清净;二能令他人之心更加清净;三能便利大众;四能使劳动成为习惯;五能培养美好的品德。”
对于普通人而言,扫地往往被视为一项单调且辛劳的差事,然而对于有心之人,扫地却也是一种心灵的修行。人的内心变化莫测,从污浊的心灵中衍生出的是污秽的世界,而从纯净的心灵中则能孕育出清明的境界,这恰恰诠释了“心净则佛土净”的深意。
佛陀所缔造的世界,是一个摆脱了烦恼的纯净乐土。学佛的根本在于修心,成佛的关键在于净心。佛教的种种法门,其核心在于引导人明悟自心;佛教的各种修行方法,其要旨在于帮助人净化心灵。
展开剩余61%在某个县城中,有一位年迈的和尚,每日清晨天色微明之际,他便开始清扫地面,从寺院内延伸至寺外,从大街一直扫到城郊,甚至远至离城十几里的地方。日复一日,月复一月,年复一年,他始终如一。县城里的年轻人,自幼便目睹这位老和尚勤勉扫地的身影;即便是那些已为人祖父的长者,回忆往昔,也同样记得这位老和尚持之以恒的清扫。老和尚虽已高龄,却如同株古老的松树,虽不见其新枝嫩芽,却也不显丝毫衰颓之态。
有一天,老和尚端坐在蒲团之上,安详地圆寂了。县城里的人们谁也不清楚他究竟活了多少岁。若干年后,一位长者途径城外的一座小桥,发现桥石上刻有字迹,虽然大多已磨损,但老者仔细辨认后,方知石上所刻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。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,他享年137岁。
据说,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中有一位军官曾在该县城驻扎,某日突发善念,决心放下屠刀,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。这位军官毅然抛下兵丁,手持扫把,跟随在老和尚身后默默扫地。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,向他唱了一首偈:
扫地扫地扫心地,心地不扫空扫地。
人人都把心地扫,世上无处不净地。
或许那些物欲极强的人会嘲笑这位老和尚,认为他除了扫地,还是扫地,生活过于平淡、清苦、寂寞、乏味。然而,正是这位老和尚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,为县城扫出了一片净土,为自己扫出了内心的宁静,扫出了一生的平淡之美。
世人心中之所以充满痛苦和烦恼,皆因心灵不净。若不能摒弃淫心、贪心和怒心,人便会深陷尘世的种种诱惑和迷惘中,难以自拔,进而无法享受到生命中最纯粹的快乐。心灵若污浊,人生之路便会崎岖不平;心灵若清净,人生之路则会宽广平坦。
发布于:江苏省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,可米隆配资,银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